1. 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陈嘉映
很多人把维特根斯坦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下半期,哲学论著几乎言必称维特根斯坦。但维特根斯坦并不好读,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都不好读,只是不好读的缘故不一样。
他的早期著作《逻辑哲学论》不好读,一个原因在于它是用格言体写的,而且很多概念他都有特别的用法,有他自己特别的、“严格的”定义。晚期著作《哲学研究》也不好读,虽然那是用最平实的文字和句法写的,字面相当好读,但麻烦是,读者会觉得他东讲讲西讲讲,始终弄不清楚他真正的路向在哪儿。
我听到很多人说读不大懂《哲学研究》,包括非常有理解力的人,他们感觉到某种东西,但抓不住要点。《哲学研究》不好读,要和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基本理解连在一起来考虑,因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和我们通常对哲学的理解非常不一样。
例如,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不是要提供理论。西方整个儿的哲学传统都是重理论的。
例如语言哲学家提供了各种意义理论,意义的指称论、意义的观念论、意义的可证实论等等,维特根斯坦研究语言哲学,但他不承认自己提出了什么理论。哲学不是理论,在维特根斯坦那里,这不只是一种提法,他通过自己从事哲学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点。
仅此一点就让我们觉得他的写法和主旨难以把握。我下面的介绍,以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为准。
这个介绍借用了哈克〔P.M.S.Hacker}的很多表述。哲学之为概念考察如果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有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标准的定义是“哲学是概念考察”。
但什么叫“概念考察”呢?我们平常用的很多词,比如跑、跳、正义、人权、漂亮、美、合理,这些词我们都把它们叫做概念。我们说话、讨论问题要使用概念且离不开概念。
我们平常用概念说事情,却不考察这些概念。从三、四岁起,我们就会说跑、走、跳,我们说了一辈了,也从未用错过一次。
但是如果现在你成为字典编撰者,或者从事什么语言学工作,让你来定义走、跑、跳,我相信你绝不是不假思索就能对这些语词加以定义的。也就是说,使用概念来说话和对概念本身进行考察、界定不是一回事。
我也可以说是两个层次上的事。粗浅说,我们平常说话是一阶的,是用概念说事情,哲学是二阶的,哲学是对概念有所说。
现在我们回过头用概念考察这种提法来看看历史上的哲学。哲学一般认为是从柏拉图开始或者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反正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我们不大分得清哪些是柏拉图的,哪些是苏格拉底的。
当然我们也说到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但是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追问应该说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我们回想一下柏拉图或苏格拉底的对话,在那里,所谓哲学思考是什么样子的?柏拉图发问的形式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善?可以说每篇对话大致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柏拉图是在进行概念考察。我们平时用美、正义、知道不知道、合理不合理这些词来说话,但我们不对这些概念本身进行考察。
在柏拉图对话中,往往是先有人用这个词说了话,然后苏格拉底就想方设法,兜着圈子就把问题引到概念考察上来,逼迫对方回答,你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应当怎么界定?这样,苏格拉底的对话就把我们通常一阶上的交谈引到了二阶上的对概念的考察。哲学是二阶思考,这种提法大家都不陌生。
实际上,哲学家因此觉得他们应该用某种元语言来思考、写作。比如说太极、无极,比如说知、情、意,哲学家说到“知”的时候,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了解、懂得、理解、明白等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它们之间有相近、相邻或者有共同之处。
我们在实际说话的时候,如果不是在写哲学,什么时候用“知道”什么时候用“理解”,多半要分清楚,否则语文老师就要说你不懂汉语了,但是在做哲学时,我们就倾向于用一个词把所有这些词都概括在内,甚至认为这个哲学上的“知”是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的抽象。维特根斯坦把这样加工过的概念称作超级概念。
几千年来,人们要进行哲学思考,就要建构超级概念,用超级概念来从事哲学,无论是好是坏,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这是建构哲学理论的一种手段,也是建构哲学理论的一种标志。
维特根斯坦拒绝用建构理论的方式来从事哲学,这种拒绝突出体现在他不用元语言来做哲学,不用超级概念来进行哲学探索。他说,其实,只要“语言”、“经验”、“世界”这些词有用处,它们的用处一定像“桌子”、“灯”、“门”这些词一样卑微。
维特根斯坦根本不承认有所谓超级概念。按照这种想法,如果我的书里有一章叫知识,其中讨论了知道、理解、了解等等,那么,知识只是个总题,这个题目的意思是知识、知道、理解等等,是“知识及其他”,而不意味着知道、理解等等都是知识的子概念。
用一阶的方式来做二阶的事情,就是用谈论事情的方式来做哲学,这是否可能呢? 维特根斯坦回答说:“正字法”不仅可以用来正其他的字,也可以用来正“正字法”本身。我这样说有点儿空洞,你们要去多读维特根斯坦的文本会多些体会。
锅里的水在沸腾,蒸汽就从锅里冒出来;蒸汽的图画也是从锅子的图画里冒出来的。但若有人要说画的锅里一定也有什么在沸腾,又如何是。
2. 如何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陈嘉映
刘晓力教授的介绍让我都不敢继续在这里的演讲了,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独特的对于哲学的理解。
我今天的题目是: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这个题目是我个人比较能接受的,讲这个题目首先要有哲学观的问题,即大家如何理解哲学。我们可以看哲学与具体学科的区别,比如说化学,我们去化学系学习可以学到一些东西,也能说出什么是化学,但是哲学就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回答不出什么是哲学。
哲学考察的概念也没有定论,比如经验和超验等,这可以成为我们说哲学不是一门学科的证据,这也使得大家认为其他的学科都有进步,但是哲学是否有进步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今天还是在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且我们仍认为他们仍是顶尖的哲学家,而没有人认为古希腊的一个化学家在今天也是顶尖的化学家。 这也就使我们认为哲学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学科,这也就使很多人对哲学有独特的看法,今天我讲的维特根斯坦就是一个对哲学有很特别看法的人。
对于维特根斯坦我就不再做过多的介绍了,但是我们知道他是20世纪极其重要的一个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他的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后期他就没有出版什么著作,他的学生对他后期的哲学笔记进行了整理,出版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哲学研究》,我下面的介绍,以维特根斯坦的后期思想为准。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概念考察 如果维特根斯坦对哲学有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标准的定义是“哲学是概念考察”。但什么叫“概念考察”呢? 我们平常用的很多词,比如跑、跳、正义、人权、漂亮、美、合理,这些词我们都把它们叫做概念。
我们说话、讨论问题要使用概念且离不开概念。我们平常用概念说事情,却不考察这些概念。
从三、四岁起,我们就会说跑、走、跳,我们说了一辈子,也从未用错过一次。但是如果现在你成为字典编撰者,或者从事什么语言学工作,让你来定义走、跑、跳,我相信你绝不是不假思索就能对这些语词加以定义的。
也就是说,使用概念来说话和对概念本身进行考察、界定不是一回事。我也可以说是两个层次上的事。
粗浅说,我们平常说话是一阶的,是用概念说事情,哲学是二阶的,哲学是对概念有所说。 现在我们回过头用概念考察这种提法来看看历史上的哲学。
哲学一般认为是从柏拉图开始或者从苏格拉底开始的,反正在柏拉图的对话中,我们不大分得清哪些是柏拉图的,哪些是苏格拉底的。当然我们也说到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但是哲学作为一门系统的追问应该说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我们回想一下柏拉图或苏格拉底的对话,在那里,所谓哲学思考是什么样子的?柏拉图发问的形式是: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什么是知识?什么是善?可以说每篇对话大致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柏拉图是在进行概念考察。
我们平时用美、正义、知道不知道、合理不合理这些词来说话,但我们不对这些概念本身进行考察。在柏拉图对话中,往往是先有人用这个词说了话,然后苏格拉底就想方设法,兜着圈子就把问题引到概念考察上来,逼迫对方回答,你用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词应当怎么界定?这样,苏格拉底的对话就把我们通常一阶上的交谈引到了二阶上的对概念的考察。
哲学是二阶思考,这种提法大家都不陌生。实际上,哲学家因此觉得他们应该用某种元语言来思考、写作。
比如说太极、无极,比如说知、情、意,哲学家说到“知”的时候,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知道、了解、懂得、理解、明白等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它们之间有相近、相邻或者有共同之处。 我们在实际说话的时候,如果不是在写哲学,什么时候用“知道”什么时候用“理解”,多半要分清楚,否则语文老师就要说你不懂汉语了,但是在做哲学时,我们就倾向于用一个词把所有这些词都概括在内,甚至认为这个哲学上的“知”是所有这些概念的共同点的抽象。
维特根斯坦把这样加工过的概念称作超级概念。 几千年来,人们要进行哲学思考,就要建构超级概念,用超级概念来从事哲学,无论是好是坏,这似乎是无法避免的。
这是建构哲学理论的一种手段,也是建构哲学理论的一种标志。维特根斯坦拒绝用建构理论的方式来从事哲学,这种拒绝突出体现在他不用元语言来做哲学,不用超级概念来进行哲学探索。
他说, 用一阶的方式来做二阶的事情,就是用谈论事情的方式来做哲学,这是否可能呢? 概念考察是考察我们已经使用的那些概念,或者用哲学圈子的说法,考虑日常语言使用的概念,考察自然概念。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之所以需要去考察这些概念,是因为关于应当怎么描述这些概念发生了分歧,产生了争论。
有时甚至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概念发生了分歧。我们在这里出现混淆、发生争论,所以我们努力澄清它。
比如说就人权问题发生了争论,一方说权利是这样那样,另一方说权利是那样这样,所以我们要澄清权利这个概念。如果你自己制造出一个概念,我们不使用它,因此对它不发生什么困惑,因此也就用不着去澄清它。
我们可以说,概念考察和经验性工作是两个层次上的事情。比如说,我们人人都会使用“为什么”这个短语。
但有时我会说,这事儿没什。
3. 目前世界上著名的哲学家都有谁
罗伯特·保罗·沃尔夫
罗伯特·所罗门
休·H·本逊
罗伯特·海那曼
爱德华·胡塞
克非德
伊安·谬勒
凯瑟琳·奥斯本
罗宾·奥斯本
A`W`普莱斯
哈贝马斯。
哈贝马斯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这些基本上是美国或英国的。中国的有靳希平、孙正聿、邓晓芒、陈嘉映、张祥龙。另外其他不是专业哲学领域的哲学思想比较厉害的有范曾、钱理群这些。
4. 求爱因斯坦的哲学观劳驾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探索者,他为后人留下了卷帙浩繁的科学著作和哲学社会学著作。
他将以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当代著名的哲学家而载入史册。爱因斯坦青年时代受到马赫的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后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在爱因斯坦的《自述》中已经以一位自发的唯物主义者而出现了。
玻恩曾谈到爱因斯坦在1918年时还是一个十足的经验论者和休谟的信徒,后来才改变了这种态度。爱因斯坦是一个唯物的经验论者,又是一个唯物的唯理论者,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两种倾向在他的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
量子力学使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在1925年至1926年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促成爱因斯坦哲学思想转变的不是量子力学,而是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这个转变从1917年5月13日爱因斯坦写给贝索的信开始,而以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巴黎公开批判马赫为完成标志(朱亚宗《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坦》)。还有人认为,把爱因斯坦哲学思想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的樗既不是量子力学,也不是广义相对论,而是统一场论。
统一场论的提出才标志着爱因斯坦哲学思想转变的完成(李泽骘等著《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研究》) 我认为,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以1891年为界限,当时爱因斯坦是一个宗教信徒,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在《自述》里写道:那时“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的。
他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出于对追名逐利的世俗传统的厌恶,因而到宗教中去寻找出路和安慰。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
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著作,爱因斯坦很快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它自1891年起象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爱因斯坦的一生,成为他的哲学思想的牢固基石和本质特徵。
不管他后来的哲学思想有多大的变化和发展,他的这种世界观和基本立场可以说始终未变。1916—1955年为第二阶段,这期间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推动下转变成一个唯物的唯理论者。
他相信并努力探索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以及作为这种统一性的表现(反映的逻辑简单性或数学简单性)。 广义相对论使爱因斯坦从怀疑的经验论转向唯理论。
这是爱因斯坦一生哲学思想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他在1938年1月24日给C·兰佐斯的信中说:“从有点象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信仰唯理论的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
逻辑简单的东西,当然不一定就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但是,物理上真实的东西一定是逻辑上简单的东西,也就是说,它在基础上具有统一性”(《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380页)。
广义相对论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新的引力理论,它带有非常强烈的唯理论色彩,该理论的思辨性和构造性,使得彻底的经验论者如马赫等人一直拒绝接受它,对它持否定态度。 广义相对论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逻辑简单性,构成它的理论的基础或前提的,只有两个基本公设,即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
引力场方程本身所具有的数学简单性也是一目了然的。可是,从广义相对论推导出的可以同经验相对照的结论很少。
为了要得到逻辑简单性,有时不得不放弃“对经验的接近”,“在这方面,广义相对论已经走得比以前的各种物理理论都要远得多了。 对于引力论来说,情况已经是这样,至于企图概括总场性质的引力论的新推广,就更是如此了”(《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502页)。
5. 请问哲学与比较哲学两个专业的区别
我记得读过季羡林先生的一片文章,里面讲中、西、印三大哲学的区别,举了一个很精彩的例子。
说你画一个圆,让西方哲学来把它分为两半,那么西方哲学会在中间画一条直径,于是1就是1,2就是2,阴阳分明,西方哲学是强调分析,强调对立的。让中国哲学来分,分出来的就是“阴阳鱼”的图形,中国人强调的是统一,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又能互相转化。
而印度哲学则是什么都不画,他们会告诉你,1就是2,2就是1,不存在1与2,所以不能区分。 这个问题,建议你你搜索一下“比较哲学”这个关键字吧。
下面这篇,我感觉可能对你有参考价值。 “中西比较哲学”之我见 黄玉顺 较之比较文学、比较语言学、比较文化学等等而言,“比较哲学”这个名目,无论在学理建构上、还是在学科建制上,都还属于所谓“空白”。
但这不等于说这么些年来我们根本就没有比较哲学。实际上,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一直就在进行着比较哲学、尤其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只不过我们名之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而已。
但唯其不自觉,或唯其具有一种不恰当的自觉,其间问题多多,不可不辩。 一 一说到“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我们便立即卷入了一场持久不衰的争议,因为显而易见,这个名目已然预设了“中国有哲学”或者“有中国哲学”,否则,何来所谓中西哲学比较?然而人们可以问:中国有所谓“哲学”吗?或者说:“中国哲学”这个名目能成立吗?这正是许多学者的疑惑,它一直都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例如新近有学者认为:古代中国并无所谓中国哲学;甚至现代中国也无所谓中国哲学——与其说有着所谓“中国哲学”,毋宁说有着“哲学在中国”。[1] 这意思就是说:我们至今仍无所谓中国哲学;我们所有的不过是西方哲学在中国。
这似乎是颇有道理的:不是吗?我们即便在那里煞有介事地谈论中国的“哲学”,所谈论的其实也不过是西方哲学: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只不过是“美国哲学在中国”,牟宗三的“中国哲学”也不过是“康德哲学在中国”,更不用说胡适的“实验主义”、洪谦的“实证主义”之类了。 其原因很简单:我们“失语”了。
表面上看来,我们操着所谓“现代汉语”;而实际上我们操着西方哲学的话语、谈着西方哲学的问题。 但我对此不以为然。
问题在于:何谓“哲学”?这使我想起海德格尔的一番话: 哲学即形而上学。[i] 形而上学着眼于存在,着眼于存在中的存在者之共属一体,来思考存在者整体——世界、人类和上帝。
形而上学以论证性表象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因为从哲学开端以来,并且凭借于这一开端,存在者之存在就把自身显示为根据。
……它是实在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原因(亚里士多德),是使对象之对象性得以成立的先验可能性(笛卡儿),是绝对精神运动和历史产生过程的辩证中介(黑格尔),是那种价值设定的强力意志(尼采)。 [2](P68—P69)(括符内为引者所加) 简而言之,思考存在者整体、存在者之为存在者、或者所有存在者的终极根据的东西,即是哲学。
这个根据(Grund)本身仍然还是一个存在者(das Seiende),它的实质就是主体性、实体性。海德格尔指出:“什么是哲学研究的事情呢?……这个事情就是意识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同时就是实体性,所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之事情乃是存在者之存在,乃是以实体性和主体性为形态的存在者之在场状态”。
[2](P76)这个主体性乃是“现代性”的哲学表达,它是由笛卡儿确立起来的;但它还有着更为深远的形而上学背景,那就是轴心期(Axial Period)[3] 之后彰显出来的“实体”范畴,它是由亚里士多德以范畴表的形式给出的。[4] 主体性即是实体性,这就是黑格尔的名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
”[5](P15)所以海德格尔指明:“主体乃是被转移到意识中的根据,即真实在场者,就是在传统语言中十分含糊地被叫做‘实体’的那个东西。当黑格尔在那个前言中宣称:‘(哲学的)真理不仅应被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应被理解和表述为主体’,这就意味着:存在者之存在,即在场者之在场状态,只有当它在绝对理念中作为本身自为地现身当前时,才是明显的因而也才是完全的在场状态。
”[2](P75)这个实体、主体,作为“存在者整体”或者“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即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那个存在者,即是所谓“本体”(noumenon),它在西方哲学史上表现为本体论意义上的世界(宇宙论)、人类(哲学人类学)或上帝(神学)。 [2](P68) 假如我们认同这个看法,那么,现在剩下的问题仅仅在于:在中国传统中,人们是否同样在思考着这样的本体、实体、主体?答案是肯定的。
我们这里且以儒家为例。如果说,“自亚里士多德以降,作为形而上学的哲学的事情就是在存在论神学上思存在者之为存在者”[2](P83—P84),那么,自孟子以降,儒家哲学的事情就是在心性论上去思考存在者之为存在者: 孟子首先把“仁”把握为“性”,它作为人之性,也就是主体性。
这种把握乃是一种确立,即他所说的“先立乎其大者”: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大体。
6. 寻求哲学书籍
以我个人有限的阅读经历来推荐几本吧:1、《你的第一本哲学书》,一个老师推荐的,比较唯心,但也挺有趣的,涉及基本的哲学问题,可以作为思考的起点,和生活契合,不错的;2、《哲学》内尔·腾格尔。
这老头子是个挺有名的哲学家,中文版的很搞,也挺有趣的,涉及哲学史;3、《哲学与人生》傅佩荣,我对哲学的兴趣就是从他的书开始的;4、《苏菲的世界》哲学启蒙书5、一些比较经典的作品:1)《沉思录》马克·奥勒留,马背上的哲学家,算是柏拉图所谓的“哲学王”吧,类似名言警句的,对人生有启示意义;2)《理想国》柏拉图,相信你也有所耳闻的,这本书很有名却很令人听而生畏,因为它太有名了。其实无所谓的,就当剧本看好了,名为理想国,其实不是政治哲学,而是伦理学,教人怎样为人处事的,应该符合你的要求6、还有一类号称是哲学书的通俗作品,类似《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
7. 路德维希
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 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一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他是逻辑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其前期哲学思想属逻辑分析哲学,《逻辑-哲学论》一书,是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维特根斯坦逻辑原子论的真正起点是意义理论,他的思想从逻辑的基础扩展到世界的性质。他指出,命题与非命题的分界在于有无意义,有意义的命题才真正可称为命题。
认为从命题具有意义和命题为真为假上看世界是怎样的,就是从语言推论世界。 你所说的“三批判”,应该是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历史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的作品。
两人不处于同一时期,理论观点迥然有别,很难进行比较。但是无可否认,康德的思想曾经对维特根斯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序言(1781)中,康德形象地描绘了形而上学这个无休止的争吵的战场;在第二版序言(1787)中,康德的理性法庭对形而上学的问题做出了裁定:理性有能力认识经验界限之内的事物,而没有能力认识经验界限之外的事物。“我们不能凭借这种能力(先天认识能力)超越可能经验的界限”(KRV,B xix)。
康德的策略是:寻找区分理性的合法运用与不合法运用的基础,并在不同的形而上学之间做出原则性的区分。这个基础是由经验确定的:当理性运用到经验提供的材料上时,是合法的;当理性与经验分道扬镳的时候,就会与自身发生冲突,成为不合法的。
因此,知识的界限就与经验的界限一致:可知的即可经验的;不可经验者不可知。 一百四十年之后,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1921)中说:“因此本书是要为思维划一条界限,或者说得更确切些,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维的表达划一条界限。
因为要为思维划一条界限,我们就必须能思及这个界限的两边(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能思不可思者)。因此只能在语言中划界限,而在界限那一边的东西则根本是无意义的。”
(TLP,187页) 对康德来说,知性的超验运用导致幻相。之所以如此,也许关键的因素在于,经过“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倒转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对象不再是现成的被给予的,而是被主体建构的;但主体的建构虽基于先天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却又必须始于经验。
这就是说,人作为认知主体,其有限性决定了不可能通过理智直观本身创造对象,思维行为和对象的呈现分别有两个不同的来源,而经验对象及其知识的形成要求接受性的感性能力(直观)与主动的知性能力(概念)的结合:没有通过客体刺激感官而被给予的杂多和进而由先天感性形式直观到的显象,知性就无用武之地;没有知性概念的综合作用,显象也永远无法成为认识的对象。所以,知性虽然具有产生知识的可能性,但只有与被直观到的显象相结合才能具有产生知识的现实性。
因此,如果“因为感官世界给知性设置了如此狭窄的界限而离开了感官世界,冒险在感官世界的彼岸鼓起理念的双翼飞入纯粹知性的真空”(KRV,A5/B9,37页),即便竭尽全力也不会有所进展,而只会陷入幻相的风洞。 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哲学家的问题和命题大多是由于我们不了解我们的语言的逻辑”(TLP,4.003)。
这里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而是能够摹画世界、符合真正的逻辑形式、具有真值的事实语言或表象语言(representational language)。这就是说,表象语言通过摹画世界的逻辑空间中的事实来表象现实世界,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表象语言与世界具有相同的逻辑结构,因而能够客观地表象世界。
日常语言固然言说着经验世界、经验世界中的事情(der Fall sein)、事况(Sachlage)中的事物(Sache),日常语言固然有自己的形式和目的,但不同于表达思想或知识所需的表象语言的形式和目的,因此“语言遮饰着思想”,“人不可能从日常语言中直接获知语言逻辑”(TLP,4.002),“命题的表面的逻辑形式未必是它的真实的逻辑形式”(TLP,4.0031)。可是,如果人们认为可以用非表象语言表达知识或知识之知识,并且这样的知识具有真理性,那就错了。
因此,知识的界限就是(表象)语言的界限;能够有意义地言说的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和语言共同具有的真正的逻辑形式。 这样,我们看到,康德和维特根斯坦分别试图以经验和语言为知识划定界限,而划界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保证知识或科学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先天综合判断/真命题),一是为了确立形而上学的合法性。
如果不划定界限,那么理性超越经验的界限而追求超验知识的冲动,哲学对语言的界限的无视和冲撞,不但只能使试图成为知识的形而上学成为泡影,而且必定损害知识本身成立的可能性。究其原因,就在于如果不进行划界工作,就无法勘定人类思想能力的地图,划分各种思想能力各自的权限;这项划界工作,对康德来说,就是理性批判,对维特根斯坦来说,就是语言批判。
因此,康德说:“我所理解的批判,并不是对某些书或者体系的批判,而是就它独立于一切经验能够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因而是对一般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或者不可能性的裁决,对它的起源、范围和界限加以规定,但这。
8. 我们应该弘扬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来自百度百科) 概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编辑本段]科学精神的特征 科学精神应包括12个方面的特征: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
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
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
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编辑本段]相关名言 1.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卡尔·波普尔 2.“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中国) 3.我真想发明一种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规模破坏力的特质或机器,以至于战争将会因此而永远变为不可能的事情。---诺贝尔(瑞典) 4.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培根(英国) 5.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6.谬误的好处是一时的,真理的好处是永久的;真理有弊病时,这些弊病是很快就会消灭的,而谬误的弊病则与谬误始终相随。
---狄德罗(法国) 7.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爱因斯坦(美国) 8.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波兰) 9.我不知道世上的人对我怎样评价。我却这样认为:我好像是在海上玩耍,时而发现了一个光滑的石子儿,时而发现一个美丽的贝壳而为之高兴的孩子。
尽管如此,那真理的海洋还神秘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牛顿(英国) 10.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庚(中国) 11.一个科学家应该考虑到后世的评论,不必考虑当时的辱骂或称赞。
---巴斯德 (法国) 12.我们在享受着他人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益处,我们也必须乐于用自己的发明去为他人服务。---富兰克林(美国) 13.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
---爱迪生(美国) 14.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
---爱迪生(美国) 15.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爱因斯坦 (美国) 16.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 (意大利) 17.要学会做科学中的粗活。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聚事实。---巴甫洛夫 (俄国) 18.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戴维 (英国) 19.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获得的。
---戴维 (英国) [编辑本段]“科学精神”语义分析 最常用的词汇也许是我们并不了解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文化”、“科学”、“民主”、“因特网”,还有“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内容?把它译成英文,如何翻译?它与人文精神是什么关系?的确,人们把它挂在嘴边,但追问下去,能说出逻辑上自洽的几条来并不容易。
或者说,不讲逻辑地罗列一堆品质很容易,张口就来,但那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过去我在《科学真理与科学规范》中也谈到科学精神:“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
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
如果以上内容你喜欢,请持续关注:汉学堂「好词好句」栏目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zzt007.com/juzi/haocihaoju/206730.html